睡眠質素對幼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

 

影響睡眠質素礙腦部額葉發育

【明報專訊】幼童腦部在5歲前快速發育,有腦內科教授指出,外來因素阻礙發育,會對腦功能產生永久性損害。另有兒科醫生表示,睡前使用電子產品會減少腦部荷爾蒙分泌,影響腦部額葉發育及自制力等功能,有增加學童患過度活躍症的風險。

減少褪黑色素分泌

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栢強表示,學童睡前使用電子產品,腦部會減少分泌調節生理時鐘的褪黑色素,影響睡眠質素及腦部額葉發育,額葉負責管理人的判斷力、自制力及邏輯能力等,若上述功能受到影響,會增加學童患過度活躍症的風險,即學童專注力較低、行為較衝動等。

港大內科學系腦內科教授張德輝指出,兒童的腦部在5歲前急速發育,其中額葉的功能特別發達,若受到外來因素如睡眠不足的影響,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害。

對於使用電子產品增加過度活躍症的風險,張德輝表示現時醫學界未能確定兩者的具體關係,就如先有雞還是有雞蛋的問題。他解釋,不少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兒童,不喜歡與人溝通,而電子遊戲較能吸引其注意力,部分人讀書時會以電子產品作輔助,亦是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長的原因之一,但不代表使用電子產品多引致兒童患過度活躍症。

 

六成受訪兒童感快樂 青少年缺睡眠較不快樂

2017年04月01日(六) 16:11

香港小童群益會上月進行調查,結果顯示60%兒童感到快樂,較去年上升2.9%。(黃凱翎攝)
1/2

香港小童群益會上月訪問1068名6至17歲兒童及381名幼稚園學生家長,結果顯示60%兒童感到快樂,較去年上升二點九個百分點,然而15至17歲兒童的快樂比例及平均分數都較去年下跌,快樂比例下降約十二個百分點,平均分數下降約零點六個百分點,而6至14歲兒童的快樂比例則較去年上升。該會指出,調查結果顯示睡眠與快樂有關,而心理壓力是導致睡眠不佳的重要原因,建議兒童,尤其15至17歲青少年要有足夠睡眠,並多做運動,減低焦慮。

調查結果亦顯示,對快樂感到一半一半的兒童有29.6%,較去年少二點五個百分點,另外,10.4%兒童感到不快樂,較去年下降零點四個百分點。

調查亦發現,良好的睡眠質素是兒童快樂的重要元素,每晚睡11至12小時的兒童最快樂,睡眠7小時以下及12小時以上的兒童快樂程度較低。

根據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的建議,3至5歲兒童需要睡10至13小時,6至13歲兒童要睡9至11小時,14至17歲青少年要睡8至10小時。惟調查結果顯示,兒童一般缺少睡眠1至2小時,以青少年較嚴重,12至17歲青少年遲睡比例逾5成。

該會執行委員會委員葉柏強醫生表示,其中一個大腦腦神經傳遞物質是血清素,其水平會影響情緒。研究指出,睡眠不足會影響物質水平,出現情緒毛病及減低快樂。他亦指出,幼稚園生如睡眠不足,其在學準備及行為等會受影響,亦有較大過度活躍症風險。

該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吳彥明醫生建議,家長多與子女聊天以助減壓,亦不要讓子女太忙碌,參加一至兩個興趣班便足夠,兒童則應多做運動。

葉柏強醫生(左)指出,幼稚園生如睡眠不足,其在學準備及行為等會受影響,亦有較大過度活躍症風險。(黃凱翎攝)

中文的電子教材 —「愉快學中文」

轉載自http://openknowledge.wixsite.com/openknowledge/ncs

專為非華語幼兒學習中文而設的流動應用程式

香港的少數族裔跟你我一樣,都是社會的一分子。可是,他們因為不懂得中文而面對不少的問題,例如:溝通障礙、學歷偏低、就業困難、難以融入社會等。

 近年,少數族裔的學童日益增加,他們未能獲得足夠的中文學習支援,而照顧非華語學童需要的中文教材又匱乏。知識共享協會蒙「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」撥款,製作了一套適合非華語幼兒學習中文的電子教材 —「愉快學中文」,並於2017年2月免費供各界使用,幫助學童提升聽說讀寫的能力,讓他們融入社群。另外,本教材也適合新來港學童及家長使用。

016acb_8a5d3013968946329f27df11180bf3dcmv2

編輯説明

本教材參考香港教育局《學前教育課程指引》(2006)以及有關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的文件編寫,供非華語幼稚園學童及新來港學童學習中文之用;幼稚園教師、家長亦可利用本教材輔導學童學習中文,幫助他們融入社羣。

教材適合幼稚園低班至高班程度;單元編排循序漸進,由淺入深,配合學童的語言發展及學習語文的特點,學校可因應學童的語文水平去選用。

本教材共有十個單元,能幫助非華語學童積累基本詞彙,學會日常用語,提升其語文能力,促進人際互動交流。

《學前語文秘笈》流動應用程式

由香港耀能協會推出新app 助幼兒提升語文能力

孩子能有效認讀或書寫文字,需具備有助語文發展的基礎能力,包括:視覺感知能力、語音意識、語素意識、構字能力等。有見及此,香港耀能協會於2010年分別出版兩輯《「打好語文基礎必勝秘笈」學前語文學習教材套》。

協會承蒙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資助,早前以《「打好語文基礎必勝秘笈」學前語文學習教材套 2》為藍本,研發出《學前語文秘笈》流動應用程式,對象為學習能力達K1或以上的幼兒(特別是有潛在讀寫困難的幼兒)。流動應用程式的內容生活化,選字配合本地課程,透過24段影片及120個趣味遊戲,訓練幼兒在聽、說、讀、寫的能力,讓他們愛上閱讀和認識文字。

程式現可於Google Play Store的搜尋功能輸入「學前語文秘笈」並免費下載。

16864668_650972368408539_5648425518065690046_n

《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》

http://imama.tw/doc152867

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,就讀一讀《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》,看哭了所有媽媽!

大娃 2016-12-30

孩子,是慢慢養大的,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,需要父母細膩的呵護。

這篇文章,讓看過的媽媽都止不住淚流……

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

上帝給我一個任務

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。

我不能走太快,蝸牛已經盡力爬,

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?

我催它,我唬它,我責備它。

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,

彷佛說:“人家已經盡力了嘛!”

我拉它,我扯它,甚至想踢它。

蝸牛受了傷,它流著汗,

喘著氣,往前爬…

真奇怪,

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?

“上帝啊!為什麼?”

天上一片安靜。

“唉!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!”

好吧!鬆手了!

反正上帝不管了,我還管什麼?

讓蝸牛往前爬,我在後面生悶氣。

咦?我聞到花香,

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,

我感到微風,

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。

慢著!

我聽到鳥叫,我聽到蟲鳴。

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!

咦?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?

我忽然想起來了,莫非我錯了?

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。

教育孩子,

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。

和孩子一起,

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,

雖然,

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,

然而,

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,

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。

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,

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,

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,

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,

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,

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,

給自己留一點時間,

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,

這其中成就的,何止是孩子。

很多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,但是其實,他們忘記了: 人生不是短跑,也不是中長跑,是一場馬拉松——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,因為絕不會“輸在起跑線上”。所以孩子,你一定要慢慢來!而作為家長,只需要陪著自己家如同蝸牛般慢行的寶寶前行即可。

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,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。孩子在完成一件任務的時候,就是他一個學習的過程,正是他採用的最為自然的、自主的學習方式。

但在現實生活中,在現實教育教學過程中,往往會有許多原因使得父母,教師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等待孩子慢慢來,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跟在孩子的後面,拼命催促孩子前行,只追求速度,不看過程,讓自己和孩子都錯失了很多人生的美麗風景,讓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成了相互折磨的時間,你覺得孩子讓你操心,孩子覺得你們讓他煩心。

每一種生物的成長都需要遵循其自然規律,尤其面對人,這種複雜的生物。他既有成長的共性問題的存在,也有其個性問題。無論作為父母,還是教師,所採用的教育方式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特點進行相應改變,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易於接受,同時也會及時學到應該掌握的東西。

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。教育孩子,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。和孩子一起,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。家長們,別讓你家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。

寶寶如廁訓練 歐美、日本選擇2歲後才開始教導

健康醫療網/記者許碩穎報導

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滿週歲後,就應開始訓練自主如廁。對我們來說易如反掌的如廁,卻是寶寶成長階段中的大事,也有專家曾說,若是在如廁訓練當中,孩子發現自己無法控制何時排便、如何排便,會產生嚴重的負面情緒,致使孩子憋尿、引起腎臟疾病。究竟如何訓練如廁、何時訓練如廁,美國兒科醫學會提出父母教學守則。

▲寶寶成長大事  如何進行如廁訓練?(圖/健康醫療網提供)

如廁訓練時間不應過早:美國兒科醫學會表示,不少中國、台灣的父母都太早進行訓練,但在歐美與日本,都選擇2歲後才開始教導寶寶表達「自己的需求」,如,我想上廁所、我想吃飯等。

專家表示,孩子的膀胱還沒有發育完全,過早要求孩子自主如廁,不利於膀胱儲尿功能的建立;其次,若固定時間排便時,有可能因迫使孩子用力而導致肛門周圍的組織破裂,增加日後得痔瘡機率;還可能孩子造成心理壓力。

那麼何時開進如廁訓練呢?美國曾有研究,一對雙胞胎,從出生50天開始進行如廁訓練、而另一個寶寶從出生700天開始進行如廁訓練,最後雙胞胎幾乎是同時學會自主排便。

專家解釋,這實驗說明,要訓練孩子自主如廁,一定得等到孩子成長到某種階段才行得通,一般而言,小男生約3歲,女生則是2歲半,而家中的父母可由以下細節觀察到,寶寶已經開始了解「什麼是上廁所了」!

●對爸媽上廁所感到興趣,還可能喜歡跟著爸媽如廁,甚至要求沖水。
●孩子開始瞭解「尿尿」、「大便」兩字的意思,同時可能會有蹲下的動作、臉部用力等表情。

●寶寶的害羞,爸媽小心應對:在某些情況下,寶寶可能會對如廁訓練感到尷尬或害羞,可能導致寶寶上廁所的意願被隱藏,若寶寶對於如廁訓練感到不適或彆扭,可能是需要更多的隱私。建議如廁訓練時,不要有一票人圍著寶寶看,同時應該教導孩子,上廁所就像每天倒垃圾般,沒有什麼好害羞。此外,寶寶不願意如廁時,避免對寶寶發脾氣,可能導致寶寶憋尿等負面情緒與壓力。

資料來源: healthnews.com.tw/

原文網址: 寶寶如廁訓練 歐美、日本選擇2歲後才開始教導 | ETtoday健康新聞 | ETtoday 新聞雲 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51023/582987.htm#ixzz4HU6VJXdC
Follow us: @ETtodaynet on Twitter | ETtoday on Facebook

玩具不該分性別的3大理由

英國自2013年起,發起了「讓書就是書、玩具就是玩具」的行動,推動去除玩具、書籍的性別標籤,呼籲出版社、玩具業者響應。

新鮮事/玩具不該分性別的3大理由

圖片來源:gettyimages

英國自2013年起,發起了「讓書就是書、玩具就是玩具」的行動,推動去除玩具、書籍的性別標籤,呼籲出版社、玩具業者響應。

理由1:選擇無限制,有助擴展想像力

男生、女生對玩具的玩法不同,但這不代表需要以性別標籤區隔玩具。例如,同樣是恐龍玩具,有的孩子或許拿來玩打仗,有的則拿來玩扮家家酒。讓孩子對玩具有多元、廣泛的選擇,可以擴展孩子的想像力,不需要區分是給男孩玩或是女孩玩。

理由2 :弭平歧視訕笑

兩性的興趣、擅長技能,有許多重疊之處,許多孩子同樣喜歡昆蟲和玩娃娃屋。但多數商場以顏色來區分玩具,如:藍色是男生區、粉紅色是女生區,這限制了孩子的選擇。許多男孩很少選粉紅色玩具,因為他們害怕被取笑。要減少這些有色眼光對孩子的傷害,就從拿掉這些標示開始。

理由3,扼殺天賦與潛力

兒童心理學家提出許多證據指出,孩子玩的玩具可以讓他們發展、增強某些技能和興趣。男生被鼓勵玩建構式玩具,好鍛鍊空間技能;有許多仿家務玩具則被認為是給女生玩的,這些都很明顯反映出成人社會中對於兩性的不平等期待,例如:女性在理工領域常被壓抑、男性鮮少成為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等,這是對於天分和潛力的扼殺與浪費。

社會上有更多性別不公的事,比玩具性別化要嚴重,但我們總要從某處開始改變!

作者:蘇岱崙

兩歲詞彙量多寡 影響日後孩子發展

研究發現,兒童早期教育影響日後發展。
日前有外媒報導,孩子在2歲時的詞彙量,可窺見未來成就。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,美國賓州大學、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指出,幼兒早期發展是奠定日後教育程度、社會地位等的重要時期。

研究中也提到,嬰幼兒每天都在學習,模仿家人的動作、說話語氣等等,詞彙量就是這樣累積而來的,但許多父母認為嬰幼兒不了解爸媽說什麼、做什麼,導致不少父母在孩子面前口出惡言,或是減少與孩子說話的頻率,研究認為,孩子就算聽不懂,但可從談話中的口氣、語調推知內容與父母情緒,並非全然「聽不懂」。

2歲詞彙量 窺知日後發展
研究人員表示,2歲幼兒的詞彙數量,多是由父母、幼稚園所教導,孩子在幼稚園的學業成績是以閱讀與數學,同時也藉由幼兒的行為自律程度與焦慮表現頻率為評分標準。研究發現,口語詞彙較好的幼兒在進入幼稚園後,表現較好,而這些兒童多數來自高收入、高教育程度的父母。研究也指出,若是出生時體重過低、早產或母親健康狀況不加的孩子,則口語表達能力較差、詞彙數量較少。

幼兒早期發育 奠定學習基礎
此研究持續追蹤這些孩子,在孩子5歲進入幼稚園時,發現本來口語表達能力較佳、詞彙量較多的孩子,不論是自律行為或是學術表現仍然領先於其他孩子。研究人員表示,這樣的孩子在閱讀、數學方面的表現都比較有自信,相對地,出現焦慮情況也較少。

親子多互動 助大腦發展
賓州大學教育學副教授Paul Morgan指出,此研究是由多層面來證明早期發展對幼兒的重要性,許多父母都以為孩子「聽不懂」、「無反應」就不與孩子互動,但其實這些互動對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都有相當大的幫助,因此建議父母,不論孩子反應是否如預期,都應該與孩子多說話、一起玩耍,雖然短時間內不會有劇烈變化,但以長期來看,對孩子是百益無一害。

健康醫療網:
http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blog/article/24177/post

家長講座:「正能量」 家長社區學堂

講題: 「正能量」 家長社區學堂
「理財教練」家長講座

內容:
現今的兒童因父母過份呵護而缺乏生活智慧,如何教導孩子金錢運用的概念及財富管理方法,更希望透過講座讓家長掌握如何使兒童漸漸學會計劃人生、管理時間、愛惜東西、重視親倫及品格等智慧。

講者:
關顯彬先生(家庭及兒童理財教育課程總監、國際資優潛能研發教育機構策劃總監、國際兒童發展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)

講座日期: 2012年12月1日(星期六)

講座時間: 上午10時至12時

講座地點: 葵涌葵盛圍364號—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恩堂正堂

查詢及報名:  請致電2418 9890與天恩綜合家庭服務職員聯絡!或致電3171 7596或電郵至或電郵至admin@ife.org.hk
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社工郭先生聯絡

備註: 特設兒童工作坊,以便家長攜同子女出席。